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仅7天便引发舆论风波:为何历史记忆遭受恶意抹黑?
谁能想到,一部本应凝聚民族记忆的主旋律影片,却成为某些人恶意攻击的目标?当《南京照相馆》在上映5天内便以6.45亿的票房强势夺回暑期档冠军后,导演申奥的社交媒体却被大量恶评淹没,甚至有人将他的照片加工成黑白遗照在网上传播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,使得本应围绕历史真相的讨论变得歪曲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,少数家长竟然站出来指责:“这么重要的日子给孩子看这个,不怕留下心理阴影吗?”然而,在记者走访影院的过程中,孩子们看完影片后纷纷将日本动漫卡片撕得粉碎,一名小观众含泪说道:“原来我们现在的和平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。”这样的心灵震撼,恰好证明了影片的教育意义。
展开剩余63%数据显示,该片上映7天后,豆瓣平台收到了1.2万条一星差评,但同时也有超过11万的观众给予了8.6分的高评分。这种极端的评价差异,背后暗藏着境外势力有组织的认知战操作。甚至日本驻华机构还发布“温馨提示”,建议在华的日本人避免使用日语,这种隐晦的行为,反而暴露了他们的心虚。
环球网的社评深刻指出:“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仇恨教育,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。”影片中用胶卷记录罪证的细节,正是取材于真实历史——1937年南京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13张日军暴行的照片,这些铁证最终成为东京审判的关键证据。
人民日报在评论中特别赞扬了影片的创新手法:“用照相馆的快门声串联起民族记忆,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可谓教科书级别的操作。”导演申奥在路演时透露,片中将日军亲善照改为“南京事件”的细节,正是对当今部分势力篡改历史的辛辣讽刺。
这场舆论风暴中,最荒谬的是一些人在享受和平红利的同时,否定了先辈的牺牲。就像电影中那个被迫拍摄亲善照的中国少年,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被夹在历史的十字路口?当环球网的记者追问恶意差评的IP来源时,发现大量账号来自境外,这种类似的操控手法,恰似80年前日军伪造“亲善照”的手段一模一样。
发布于:山东省